2025年7月23日,科技部官网正式发布《驾驶自动化技术研发伦理指引》,首次为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划定清晰的“伦理红线”。这份由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文件明确要求:任何主体不得编造、传播与驾驶自动化系统实际功能和效果不相符的虚假信息,违者将被追究责任。
虚假宣传成重点整治对象
《指引》剑指行业长期存在的营销乱象,对自动驾驶功能宣传作出严格限定。文件要求企业在研发、生产和推广全周期中,必须向社会公众清晰阐释产品的功能分级、使用条件和操作方式,及时澄清可能导致公众误解的误导性信息。在发布重大研究成果时,相关主体应坚持客观准确、实事求是,杜绝片面夸大或隐匿风险的行为。
这一规定的出台直击行业痛点。据行业调查显示,过去两年超过30%的车企存在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自动驾驶” 的宣传行为。2025年3月,一辆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严重交通事故后,业界对“准自动驾驶”“L2.9高阶智驾”等夸大术语的声讨达到高潮。理想汽车CEO李想曾公开呼吁:“在推广上克制,在技术上投入,才能对用户和行业长期有利”。
责任主体分级厘清
《指引》首次对不同级别驾驶自动化系统建立了阶梯式责任认定框架:
L0-L2级(辅助驾驶):责任主体明确为人类驾驶员,系统仅在限定范围内提供辅助;
L3-L4级(有条件自动驾驶):责任主体根据运行场景动态分配,用户和系统均可能担责;
L5级(完全自动驾驶):除非用户主动干预,否则责任主体为自动驾驶系统本身,系统需支持向自然人/法人主体清晰追责
“《指引》将责任主体从模糊变为清晰”,新能源汽车专家杨伟斌指出,“这既为行业提供可执行判据,也促使企业聚焦技术能力提升,同时警示驾驶员勿过度依赖系统”。蔚来汽车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规范将推动企业把安全功能开发提到更高优先级,并在宣传中更强调功能边界。
伦理优先与数据安全双约束
面对交通事故等极端场景,《指引》设立“生命优先”铁律:系统必须最大限度降低对人的伤害,相关算法决策过程需全程可追溯、可审查。为此,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与应急机制,确保责任主体能实时干预风险。
在数据管理方面,文件要求采用全生命周期隐私保护机制:
-数据采集限定于实现驾驶功能所需范围;
-对行踪轨迹等敏感信息实施实时模糊化处理;
-严格遵循知情同意、最小必要、去标识化三原则。
这标志着中国在自动驾驶数据治理上与国际标准接轨。德国早在2018年就要求自动驾驶车辆配置记录决策数据的“黑匣子”,并规定数据所有权归属车辆本身。
重塑行业生态
《指引》的发布正在引发产业链深度变革:
技术路线纠偏: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在2025汽车论坛强调“L2就是L2”,反对“L2Plus”等模糊表述,遏制技术概念包装
研发重心转移: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林杰坦言:“宁愿牺牲利润也要做好安全”,代表车企战略转向
标准国际化:文件推动的算法透明化要求,为中国参与全球自动驾驶伦理标准制定奠定基础
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警示:“当前人工智能尚无法解决安全长尾难题,深度学习有边缘场景缺陷,大模型存在幻觉风险”。这要求企业在技术突破与伦理约束间寻求平衡。
全球规则制定竞赛开启
中国的伦理指引并非孤例,而是全球自动驾驶治理体系的关键一环:
德国2018年率先颁布20条道德准则,规定人类安全优先于动物及财产 ;
欧盟2025年通过《芯片法案》修正案,放宽成熟制程设备出口限制;
日本重启对华半导体材料“白名单”审核机制 ;
据中信证券分析,随着各国法规完善,汽车智能化产业链将迎来爆发式增长。Counterpoint预测,中国自动驾驶渗透率将在2027年突破35%,带动全球NAND闪存价格下降15%。
终结野蛮生长
“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体系化能力的实证。”行业资深分析师指出。当车企从“功能炫技”转向安全合规,当消费者从概念迷信回归理性认知,科技部此番划定的伦理红线,正是中国自动驾驶穿越技术迷雾的航标。
随着上海宣布2027年实现L4级自动驾驶载客600万人次,中国自动驾驶产业在伦理与创新的双轮驱动下,正驶向商业化的关键路口——安全可靠的商业化落地,远比激进的营销话术更能赢得市场的真正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