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化进程迈出关键一步
长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YMTC)在半导体制造设备国产化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行业权威消息确认,公司首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的晶圆制造产线计划于2025年下半年进入试产阶段。该产线覆盖光刻、刻蚀、薄膜沉积、离子注入等芯片制造全流程核心环节,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半导体设备自主化进程中实现从单点技术突破到全链路整合的历史性跨越。
自主化突破的战略背景
此次突破发生于特殊产业环境之下。2022年12月,长江存储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导致其无法获取ASML极紫外光刻机、应用材料刻蚀系统等关键美系设备。面对技术封锁,长江存储启动“全国产化替代工程”,联合北方华创、中微半导体、上海微电子等国内设备供应商,历时28个月完成设备适配与工艺验证。据半导体行业研究机构TechInsights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该试验线设备国产化率已突破92%,其中刻蚀机、化学机械抛光(CMP)设备等核心模块通过量产可靠性测试。
产能与技术协同推进
在推动设备国产化的同时,长江存储产能扩张计划稳步实施。当前月产能已接近13万片12英寸晶圆,约占全球NAND闪存总产能的8%。根据公司规划,2025年月产能将提升至15万片,2026年剑指全球市场份额15%的战略目标。产能扩张的技术支撑来自其第五代3D NAND创新成果——X4-9070芯片采用革命性双层堆叠架构,在物理层数232层的基础上实现294层等效存储密度,位密度较国际主流产品提升约18%。该芯片接口速度达3600MT/s,支持PCIe 5.0协议,性能指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产业链重构的乘数效应
全国产化产线的推进正在引发产业链深度变革。在设备领域,中微公司自主研发的等离子体刻蚀机已实现5纳米工艺突破,2024年上半年获得长江存储45台订单;在材料环节,江丰电子超高纯钛靶材通过产线验证,国产替代率从2023年的32%提升至67%。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预测,此次试产成功后,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将在2026年突破250亿美元,较2023年实现130%增长。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长江存储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制定的《3D NAND国产设备集成技术规范》已提交国际电子设备委员会(IEDM),有望成为全球半导体设备兼容性新标准。
全球竞争格局的重塑
长江存储的突破性进展正在改变全球存储市场生态。三星电子宣布将290层NAND量产计划提前至2024年第四季度;美光科技则加速推进312层堆叠技术研发。咨询机构Counterpoint指出,若国产设备线在2026年实现满产,中国存储芯片自给率将从2023年的19%升至38%,促使NAND闪存全球均价下降约15%。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技术突围已引发国际产业政策调整:欧盟近期通过《芯片法案》修正案,放宽对成熟制程设备的出口限制;日本经济产业省则重启对华半导体材料“白名单”审核机制。
“这不仅是单一企业的胜利,更是中国半导体产业体系化能力的实证。”半导体行业资深分析师陆明阳表示,“国产设备链通过高端存储芯片制造验证后,其技术迁移效应将辐射至逻辑芯片、功率器件等领域,为全行业提供自主可控的底层支撑。”